白堊紀的齒鳥吃的是裸子植物的果實,而不是魚科學新聞

古生物學家在兩個裸子植物標本的胃中發現了裸子植物的種子化石,裸子植物是今天的針葉樹和銀杏的近親。 朝陽長翼龍是已知最早的鳥類之一,也是最奇怪的鳥類之一。這項發現表明,這些鳥類正在吃水果,儘管長期以來的假設認為它們以魚為食,而最近的假設則認為它們以昆蟲為食,並且擁有令人難以置信的堅固牙齒。 頭骨的 朝陽長翼龍。圖片來源:王曉麗。 朝陽長翼龍 大約1.2億年前的白堊紀時期,生活在現在的中國東北部。 這種古老的鳥類於 2000 年首次被描述,它有很長的頭骨,僅在喙尖有牙齒。 「琺瑯質是體內最堅硬的物質, 長翼龍牙釉質厚度為 50 微米,」博士 Alex Clark 說。菲爾德博物館和芝加哥大學的學生。 「這與像恐龍這樣的巨大掠食性恐龍的琺瑯質厚度相同 異特龍 重達 4,000…

澳洲發現 1.2 億年前的極地恐龍足跡科學新聞

新發現的獸腳類和鳥腳類恐龍的足跡可以追溯到1.2億年前的早白堊紀,當時澳洲仍與南極洲相連。 梅麗莎·洛厄里和安東尼·馬丁檢查恐龍足跡。圖片來源:露絲‧肖沃爾特。 早白堊紀恐龍足跡是在澳洲墨爾本南部的旺薩吉地層中發現的。 其中包括 18 隻中型到大型獸腳類恐龍(臀高 0.8-1.9 m)留下的足跡和 4 隻小型鳥腳類恐龍(臀高 40-48 cm)留下的足跡。 埃默里大學教授安東尼·馬丁說:“這些無數的足跡是迄今為止這些前極地環境支持大型食肉動物的最佳證據。” “大型獸腳類恐龍很可能以較小的恐龍、魚類和海龜等獵物為食。” “這種獸腳亞目恐龍的臀部高度大約與現代高大人類的全高相同。” “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州的岩石海岸地層標誌著古代超級大陸岡瓦納古大陸在大約一億年前開始分裂,將澳大利亞與南極洲分開。” “當時的極地環境是一個裂谷,有辮狀河流。” 「雖然白堊紀的年平均氣溫比現在高,但在極地冬季,生態系統經歷了極寒的溫度和數月的黑暗。” “旺薩吉地層是南半球最好的極地恐龍化石組合之一,但其中大部分遺骸都是骨頭和牙齒的小碎片。” “這些碎片可能被帶到了被春季洪水掩埋的地方。”…

墨西哥出土新鴨嘴恐龍科學新聞

來自巴斯大學和其他地方的古生物學家從白堊紀晚期普韋布洛地層中發現的部分頭骨中描述了一種新的鴨嘴龍屬和新種。 生活重構 利帕尼科阿惠拉龍。圖片來源:C. Díaz Frías。 新描述的物種被命名為 利帕尼科阿惠拉龍,估計長度為 8 m(26.2 英尺)。 它可以追溯到大約7,250萬年前的晚白堊紀坎帕階時代末期。 利帕尼科阿惠拉龍 屬於鴨嘴龍(鴨嘴龍科)的一個獨特分支 Kritosaurini,其中包含 納瓦約威龍 及其親屬。 巴斯大學的尼古拉斯·朗里奇博士和他的同事說:“克里特龍是北美鴨嘴龍譜系較為多樣化的物種之一,其代表是來自西部內陸最新白堊紀的大量物種。” “下顎形態的顯著變化表明它們對不同的生態位和食物有專門化。” “金龍類顱嵴形態的變化也表明,性選擇推動了金龍類的進化,就像有冠的蘭博龍和角龍一樣。” “雖然金龍類的骨嵴並不那麼複雜,但金龍類可能擁有複雜的軟組織結構。”…

約旦的新化石讓我們了解大型翼龍的飛行能力科學新聞

古生物學家出土了兩種不同的大型阿茲達科翼龍物種的化石遺骸—新物種 阿拉拉比亞稻草寧 以及之前已知的物種 費城紫藤 ——約旦的上白堊紀地平線。這些化石使研究人員能夠推測,最大的翼龍不僅可以飛到空中,而且它們的飛行方式也可能不同。 阿拉拉比亞稻草寧 (上)拍打翅膀飛行 費城紫藤 (下)像禿鷹一樣翱翔。圖片來源:特里爾惠特拉奇。 翼龍是一群已滅絕的飛行爬行動物,存在於三疊紀晚期至白堊紀末期的大滅絕事件中。 它們在化石記錄中出現飛行羽毛之前大約 5000 萬年就進化出了動力飛行,其中一些的翼展達到了最大飛鳥的兩倍(12 m 對 6 m)。 密西根大學古生物學家基爾斯坦·羅森巴赫 (Kierstin Rosenbach)…

新角龍恐龍物種揭曉 |科學新聞

古生物學家表示,他們在日本兵庫縣發現了一種新型早期分支新角龍恐龍的骨骼化石。 生活重構 筱山侏儒蟲。圖片來源:Kanon Tanaka。 這種新發現的恐龍在距今 113 至 1 億年前的白堊紀早期的阿爾布階時代漫遊在我們的星球上。 配音 筱山侏儒蟲經測量,該動物身長約 0.8 m(2.6 英尺),體重約 10 kg。 兵庫大學古生物學家 Tomonori Tanaka 及其同事在一份聲明中說:“這種新恐龍擁有與任何已知角龍不同的獨特特徵。”…

研究:海洋和大陸之間的雙打引發了中生代海洋生物的滅絕科學新聞

在雜誌上發表的一篇論文中 自然地球科學科學家們對 185 至 8500 萬年前(中生代)發生的一系列嚴重環境危機(稱為海洋缺氧事件)提出了新的解釋;當海洋溶氧嚴重耗盡時,就會發生這種情況。 海洋缺氧事件是海洋中氧氣極度消耗的地質突變階段,它破壞了海洋生態系統並帶來了演化更替。這些事件通常持續約 150 萬年,在中生代(約 183 至 8500 萬年前)頻繁發生。一種假設認為,缺氧事件是由於高火山碳排放形成的溫室世界中地球表面化學風化加劇所造成的。熱農 等人。使用板塊重建、構造地球化學分析和全球生物地球化學模型的組合來檢驗這個假設。圖片來源:南安普敦大學。 「海洋缺氧事件就像按下了地球生態系統的重置按鈕,」南安普敦大學教授湯姆·格農說。 “挑戰在於了解哪些地質力量按下了按鈕。” 研究人員研究了侏羅紀和白堊紀(統稱為中生代)期間板塊構造力對海洋化學的影響。 傑農教授說:「地球歷史的這一章通常被稱為恐龍時代,眾所周知,它暴露在英國南海岸的侏羅紀海岸以及約克郡惠特比和東薩塞克斯郡伊斯特本的懸崖上。 科學家結合統計分析和複雜的電腦模型,探索海洋中的化學循環如何對岡瓦納超大陸的分裂做出可行的反應,岡瓦納大陸是恐龍曾經漫步的偉大陸地。 格農教授說:“中生代見證了這片大陸的分裂,進而在全世界範圍內帶來了強烈的火山活動。”…

古生物學家在西班牙發現泰坦巨龍新種科學新聞

古生物學家在西班牙昆卡的洛韋科化石遺址中出土了一種以前未知的石質泰坦巨龍的骨骼遺骸。 藝術家的重建 昆卡龍。圖片來源:何塞·安東尼奧·佩尼亞斯·阿特羅。 昆卡龍 大約7500萬年前的白堊紀生活在歐洲。 這種古老的生物是薩爾特龍科的成員,薩爾特龍科是泰坦龍恐龍超科,屬於石龍亞分支。 里斯本大學的佩德羅·莫喬博士和他的同事說:「泰坦龍亞目是一個成功的蜥腳類恐龍群體,在白堊紀早期經歷了一次重要的多樣化事件,建立了包括Lithostrotia 在內的幾個不同譜系。 「石龍目在白堊紀晚期的蜥腳類動物群中占主導地位,並以兩個主要類群為代表,即鹽龍類和巨龍類,包括從小型到已知最大的陸地動物。” “它們一直存活到白堊紀-古近紀邊界,那時它們和所有其他非鳥類恐龍一樣滅絕了。” 古生物學家發現了一個鉸接且部分關聯的骨骼 昆卡龍 位於西班牙昆卡 Villalba de la Sierra 地層的 Lo Hueco…

發現新種草食恐龍 |科學新聞

非鴨嘴龍科鴨嘴龍恐龍的新屬和種,命名為 錢江長勝龍,已從 2022 年在中國西南部發現的標本中鑑定出來。 錢江長勝龍。圖片來源:海星/Sci.News。 昌盛黔江龍 生活在白堊紀晚期的中國,距今約7,000萬年前。 這種8公尺(26英尺)長的草食動物屬於鴨嘴龍總科,鴨嘴龍是鳥臀目恐龍超科,其中包括所謂的鴨嘴恐龍及其近親。 「鴨嘴龍總科是鳥臀目恐龍的一個多樣化、高度專業化的分支,在亞洲、歐洲、美洲、非洲和南極洲的早白堊世晚期和晚白堊世沉積物中都發現了其遺骸, 」該研究所的古生物學家海星博士說。中國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加拿大自然博物館和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及其同事。 「它在系統發育學上被定義為最具包容性的分類單元,包含 副櫛龍屬 但不是 禽龍,並以鴨嘴喙和複雜的頭骨牙齒電池而聞名。 “自20世紀初以來,鴨嘴龍總科就被視為整個白堊紀陸生脊椎動物群的重要組成部分。” 「該群體的化石記錄包括產生大量脫節元素的骨床組合、數十個主要鉸接的骨骼、雞蛋和胚胎材料、軟組織印記和腳印。” “在鴨嘴龍總科中,非鴨嘴龍科物種共同形成了一個並系群,揭示了從早期分支禽龍類到鴨嘴龍類的過渡形態。” 「大多數非鴨嘴龍科鴨嘴龍是在亞洲白堊紀發現的,特別是中國北部和中部,那裡的白堊紀早期 Equijubus, 徐烏龍…

法國發現新的阿貝力龍恐龍物種科學新聞

古生物學家在歐洲白堊紀的恐龍動物群中添加了另一個物種,這個物種是在法國諾曼第發現的。 與正模標本相關的阿貝力龍科牙齒 科塔迪角龍。圖片來源:巴菲特 等人., doi: 10.3390/fossils2030009。 科塔迪巨龍 生活在大約一億年前的早白堊世塞諾曼尼時代,現在的法國。 這個古老的物種是福里勒龍亞目的成員,這是阿貝力龍科恐龍的一個亞群(中型到大型的雙足掠食者,在古代南部超大陸岡瓦納的白堊紀晚期的肉食動物群中占主導地位),以前僅在南美洲為人所知。 「當阿貝力龍科於 1985 年建立時,它包括了單一物種 科馬阿貝力龍是一種來自巴塔哥尼亞坎帕尼亞的大型食肉恐龍,」PSL 研究大學的埃里克·巴菲特博士和他的同事說。 「從那時起,很明顯,阿貝力龍科實際上構成了新角鼻龍獸腳類恐龍的主要輻射源,在南美、非洲、印度次大陸和馬達加斯加的白堊紀大陸生態系統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雖然阿貝力龍科主要分佈在岡瓦納大陸,但早在1988 年就在法國南部的白堊紀晚期報道了阿貝力龍科,現在在法國、西班牙、匈牙利和荷蘭等幾個歐洲國家的白堊紀地區也發現了阿貝力龍科。 兩塊含有化石的骨頭和牙齒 科塔迪巨龍 古生物學家尼古拉斯·科塔爾…

古生物學家在非洲和南美洲發現了相符的恐龍足跡科學新聞

由南方衛理公會大學領導的古生物學家團隊在巴西和喀麥隆發現了260 多個早白堊世恐龍足跡,顯示了數百萬年前陸生恐龍最後能夠自由穿越南美洲和非洲的地點,早於這兩個大陸分裂。 巴西東北部蘇薩盆地的獸腳亞目恐龍足跡。圖片來源:Ismar de Souza Carvalho / SMU。 非洲和南美洲大約在 1.4 億年前開始分裂,導致地殼上出現被稱為裂谷的裂縫,沿著先前存在的弱點出現。 隨著南美洲和非洲下方的構造板塊分開,地函中的岩漿上升到地表,隨著大陸相互遠離而形成新的洋殼。 最終,南大西洋填補了這兩個大陸之間的空白。 南方衛理公會大學古生物學家Louis Jacobs 和他的同事在這兩個地點發現了1.2 億年前的三趾獸腳亞目恐龍、蜥腳類恐龍和鳥臀目恐龍的足跡,其中一些重大事件的跡像很明顯。 「我們確定,就年齡而言,這些腳印是相似的,」雅各布斯博士說。 「在地質和板塊構造背景下,它們也很相似。從形狀上看,它們幾乎是一樣的。 喀麥隆北部庫姆盆地的獸腳亞目恐龍足跡。圖片來源:Ismar…

Recent Comments

No comments to show.

Catego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