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發現 1.2 億年前的極地恐龍足跡科學新聞

新發現的獸腳類和鳥腳類恐龍的足跡可以追溯到1.2億年前的早白堊紀,當時澳洲仍與南極洲相連。 梅麗莎·洛厄里和安東尼·馬丁檢查恐龍足跡。圖片來源:露絲‧肖沃爾特。 早白堊紀恐龍足跡是在澳洲墨爾本南部的旺薩吉地層中發現的。 其中包括 18 隻中型到大型獸腳類恐龍(臀高 0.8-1.9 m)留下的足跡和 4 隻小型鳥腳類恐龍(臀高 40-48 cm)留下的足跡。 埃默里大學教授安東尼·馬丁說:“這些無數的足跡是迄今為止這些前極地環境支持大型食肉動物的最佳證據。” “大型獸腳類恐龍很可能以較小的恐龍、魚類和海龜等獵物為食。” “這種獸腳亞目恐龍的臀部高度大約與現代高大人類的全高相同。” “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州的岩石海岸地層標誌著古代超級大陸岡瓦納古大陸在大約一億年前開始分裂,將澳大利亞與南極洲分開。” “當時的極地環境是一個裂谷,有辮狀河流。” 「雖然白堊紀的年平均氣溫比現在高,但在極地冬季,生態系統經歷了極寒的溫度和數月的黑暗。” “旺薩吉地層是南半球最好的極地恐龍化石組合之一,但其中大部分遺骸都是骨頭和牙齒的小碎片。” “這些碎片可能被帶到了被春季洪水掩埋的地方。”…

美國太空總署的耐力任務首次測量地球的雙極電場|科學新聞

60多年前首次提出假設,雙極電場是極地風的關鍵驅動因素,極地風是發生在地球兩極上方的帶電粒子穩定流出到太空的現象。這個電場將我們高層大氣中的帶電粒子提升到比它們本來可以達到的更高的高度,並且可能以有待探索的方式塑造了我們星球的演化。 科林森 等人。報告在 250 公里到 768 公里之間存在一個+0.55 ± 0.09 V 的電位降,該電位降來自完全由電離層電子向外壓力產生的行星靜電場;他們透過實驗證明,地球的雙極場控制著極地電離層的結構,使尺度高度提高了 271%。圖片來源:美國太空總署。 自 1960 年代以來,飛越地球兩極的太空船探測到一股從大氣層流入太空的粒子流。 理論家預測了這種外流,他們稱之為極地風,激發了研究人員了解原因。 預計會有一定量的氣體從我們的大氣層中流出。強烈的、未經過濾的陽光會導致空氣中的一些顆粒逸入太空,就像水蒸氣從一壺水中蒸發一樣。但觀測到的極地風更為神秘。 裡面的許多粒子都是冷的,沒有被加熱的跡象——但它們卻以超音速傳播。 「一定有什麼東西把這些粒子從大氣中吸出來,」耐力號首席研究員、美國宇航局戈達德太空飛行中心的研究員格林·科林森博士說。 假設的亞原子尺度產生的電場預計非常弱,其影響只能在數百英里之外感受到。…

Recent Comments

No comments to show.

Catego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