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研究表明,4.66 億年前地球就有環系統科學新聞

根據莫納什大學的最新研究,一顆經過地球洛希極限的小行星的分裂可能在奧陶紀中期形成了一個碎片環。 湯姆金斯 等人。顯示一顆大型球粒隕石小行星在 4.66 億年前與地球險些相遇,導致它在穿越地球洛希極限時解體。 太陽系中的所有大型行星都有光環,有人認為火星過去可能也有光環。 這就提出了一個問題:我們的家園星球過去是否也有一個環系統。 在新的研究中,莫納什大學的安迪湯姆金斯教授和他的同事檢查了 4000 萬年增強流星撞擊坑(稱為奧陶紀撞擊尖峰)期間 21 個小行星撞擊坑的位置。 所有這些隕石坑都位於赤道 30 度以內,儘管超過 70% 的地球大陸地殼位於該區域之外,這是傳統理論無法解釋的異常現象。 研究人員認為,這種局部撞擊模式是在一顆大型小行星與地球近距離接觸後產生的。 當這顆小行星經過地球的洛希極限時,它由於潮汐力而分裂,在地球周圍形成了一個碎片環——類似於今天在土星和其他氣態巨星周圍看到的碎片環。 湯姆金斯教授說:“數百萬年來,這個環的物質逐漸落到地球上,導致地質記錄中觀察到的隕石撞擊激增。”…

美國太空總署朱諾軌道飛行器在木衛一上發現新火山科學新聞

行星科學家利用 NASA 朱諾號太空船上的 JunoCam 儀器拍攝的影像,發現了一座新火山,其上有多個熔岩流和火山沉積物,覆蓋面積約為 180 x 180 公里。 將 2024 年 2 月的 JunoCam 影像與 1997 年 11 月同一區域的伽利略太空船影像(灰階插入)進行比較,揭示了木衛一表面的新火山特徵。圖片來源:NASA…

首次在實驗室重建火星「蜘蛛」 |科學新聞

火星「蜘蛛」是一種黑色的小蜘蛛形狀特徵,直徑可達 1 公里(0.6 英里)。主要理論是,當春天的陽光照射在黑暗的冬季沉積的二氧化碳層上時,它們就形成了。透過新的實驗,美國太空總署的一組科學家首次在模擬的火星溫度和氣壓中重現了這些形成過程。 提議由火星上季節性二氧化碳昇華動力學形成的「基弗動物園」特徵的例子:(a) 南極層狀沉積物中的「瘦」蜘蛛; (b) 火星「印加城」覆蓋著一群「胖」蜘蛛的半透明二氧化碳板冰層頂部的黑點; (c)“煎蛋”,顯示出被明亮光環包圍的深色塵埃環; (d) 南極高緯度地區有圖案的地面,帶有指示風向的深色扇形和一些明亮的白色扇形; (e) 圍繞瑞士起司凹陷的明亮光環; (f)“蕾絲地形”,一種圖案化的地面,建議是多邊形圖案化的地面,後來被基弗模型中的地表流動的二氧化碳氣體沖刷和侵蝕。圖片來源:HiRISE / NASA 噴射推進實驗室 / 亞利桑那大學。 如今的火星是一顆充滿活力的行星,儘管其大氣層稀薄且氣候寒冷,但其表面變化卻十分豐富。…

井上太陽望遠鏡繪製了第一張詳細的太陽日冕磁場地圖科學新聞

這一里程碑有望增強我們對太陽大氣及其變化條件如何對我們依賴科技的社會產生影響的了解。 井上太陽望遠鏡展示了第一張使用塞曼效應測量的太陽日冕磁場訊號圖。圖片來源:NSF / NSO / AURA / NASA 太陽動力觀測站。 地球磁場保護我們免受太陽風的影響,保護我們的大氣層,並使生命成為可能。 然而,極端太陽爆發產生的電磁場和高能量粒子可能會擾亂衛星、電網和我們在日益技術化的社會中所需的其他系統。 了解這些動態相互作用,其變化時間從幾天到幾個世紀不等,對於保護我們的基礎設施和當前的生活方式至關重要。 測量太陽日冕或外層大氣的磁性長期以來一直挑戰天文學家和技術的極限。 如今,位於夏威夷毛伊島哈雷阿卡拉山頂附近的丹尼爾井上太陽望遠鏡是設計用於研究日冕的最先進設施。 它透過製作第一張日冕磁場圖(迄今為止最詳細的圖),在解決這些謎團方面邁出了關鍵的第一步。 「井上號在繪製太陽日冕磁場圖方面取得的成就證明了這個開創性的獨特天文台的創新設計和能力,」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國家太陽天文台研究員湯姆·沙德博士說。 “這一突破有望顯著增強我們對太陽大氣及其對太陽系影響的了解。” 研究人員利用塞曼效應創建了詳細的日冕磁場圖,塞曼效應透過觀察譜線分裂來測量磁性。 他們解釋說:“譜線是出現在電磁波譜中特定波長的獨特線,代表原子或分子吸收或發射的光。” “這些線條就像指紋,因為它們對於每個原子或分子來說都是獨一無二的,使科學家能夠通過觀察天體的光譜來識別天體的化學成分和物理特性。”…

行星研究人員創建火星雲圖|科學新聞

火星雲圖集中的影像是由歐空局火星快車太空船上的高解析度立體相機(HRSC)儀器捕捉的。 火星上的背風波是由風遇到障礙物產生的,並在「背風」或順風側堆積。圖片來源:ESA / DLR / FU Berlin。 由於火星快車的橢圓軌道,其HRSC 相機不僅可以從低空進行表面觀測,以盡可能高的分辨率繪製火星地圖,而且還可以以較低的分辨率從更高的高度捕獲觀測,覆蓋更大的表面部分。 這些高空觀測非常適合觀測火星上的大氣現象。 火星快車任務經過20多年,累積了大量火星大氣現象的圖像數據,具有巨大的科學開發潛力。 德國航空航天中心(DLR) 研究員丹妮拉·蒂爾希(Daniela Tirsch) 博士表示:「火星上的雲與我們在地球天空中看到的雲一樣多樣化且迷人,具有這顆紅色星球獨有的一些特徵。 「我最喜歡的現象之一是美麗的『雲街』——在北部春季和夏季,在巨大的塔爾西斯火山隆起和北部低地周圍形成一排排柔軟的線性雲。” 「雖然它們類似於地球上的積雲,但它們是在不同的大氣條件下形成的。” “我們還看到了令人印象深刻的塵埃雲,可以傳播數百公里——幸運的是,我們在地球上沒有經歷過這種現象。” 塵埃在火星的大氣和氣候中扮演重要角色。 罕見的上升流事件可能會在地球大氣層中留下米色、佈滿灰塵的斑點。…

研究顯示數十億年前類似太陽的星形外太陽系近距離通過科學新聞

根據利希研究中心和萊頓大學的天文物理學家團隊的最新研究,銀河系中至少有 1.4 億顆類太陽恆星可能經歷過類似的恆星飛越。 古恆星飛越的快照。綠松石色顆粒表示透過飛越注入行星區域的海天氮氧化物。攝動星在圖片右側 110 天文單位的近日點距離處穿過圓盤。圖片來源:Pfalzner 等人., doi: 10.1038/s41550-024-02349-x。 太陽系行星是由圍繞著年輕太陽運行的塵埃和氣體盤累積而成的。 因此,行星在近圓形軌道上靠近其共同平面移動。 已觀測到大約 3,000 個小天體在海王星之外繞著太陽運行。令人驚訝的是,大多數都在偏心和傾斜的軌道上運動。 因此,一定有某種力量將這些海王星外天體(TNO)從它們形成的盤上提起,並顯著改變了它們的軌道。 「當我們想到太陽系時,我們通常認為它的終點是已知的最外層行星海王星,」主要作者、於利希研究中心的天體物理學家蘇珊娜·普法茲納博士說。 “然而,已知有數千個天體超出了海王星的軌道。” “甚至懷疑有數萬個直徑超過100公里的物體。” 「令人驚訝的是,許多海星天體在偏心軌道上運行,這些軌道相對於太陽系行星的共同軌道平面傾斜。” 在這項研究中,Pfalzner…

MAVEN 和哈伯觀測為火星的水歷史提供了新的線索科學新聞

火星的水歷史對於理解類地行星的演化至關重要。水以原子形式逃逸到太空,氫 (H) 原子比氘 (D)(原子核中帶有中子的氫原子)逃逸得更快,從而增加了殘餘 D/H 比。目前的比率反映了火星損失的總水量。 這些是2017 年12 月31 日(上)拍攝的火星離太陽最遠點(稱為遠日點)附近的遠紫外線哈伯影像,以及2016 年12 月19 日(下)拍攝到離太陽最近點(稱為近日點)附近的火星的遠紫外線哈伯圖像。圖片來源:NASA / ESA / STScI / John T.…

研究:距今 1.23 億年前,月球上曾爆發火山爆發科學新聞

有大量地質證據表明月球上有古代火山活動,但尚不清楚火山活動持續了多久。岩漿噴泉產生火山玻璃,先前曾在月球表面樣本中發現這種玻璃。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的李秋麗博士及其同事分析了中國嫦娥五號任務採集的月球土壤樣本中的約 3000 顆玻璃珠。他們根據玻璃珠的質地、化學成分和硫同位素,鑑定出三顆玻璃珠源自火山。這些火山珠的鈾鉛測年顯示它們形成於大約 1.23 億年前。 火山爆發在月球上產生玻璃珠。圖片來源:T.Zhang 和 Y.Wang。 阿波羅、月球和嫦娥五號任務收集的樣本先前顯示,月球上存在廣泛的玄武岩火山活動,時間從大約 4.4 年前到 20 億年前。 目前的研究結果表明,火山活動的持續時間比之前懷疑的要長得多,至少在更小、更局部的範圍內是如此。 研究人員表示:“對阿波羅和月球任務返回地球的月球火山玄武岩樣本或作為月球隕石運送到地球的月球火山玄武岩樣本的年代測定表明,月球玄武岩火山活動至少持續到了 2.9-28 億年前。” 「然而,對嫦娥五號任務返回的月球樣本的分析表明,玄武岩火山活動至少持續到了20億年前。” 「遙感觀測表明,在哥白尼時代晚期(不到 8…

新研究表明,木衛三在 40 億年前被巨型小行星撞擊科學新聞

木星的衛星木衛三有一個古老的撞擊結構,稱為犁溝系統。這個系統是太陽系外最大的撞擊結構,這次撞擊應該會對木衛三的早期歷史產生了重大影響。 始終背向木星的半球(上)和木衛三(下)的圓柱投影圖顯示了犁溝的分佈和犁溝系統中心的位置。灰色區域代表地質上年輕的地形,沒有犁溝。犁溝(綠線)僅存在於地質古老的地形(黑色區域)上。圖片來源:Naoyuki Hirata,doi:10.1038/s41598-024-69914-2。 木衛三是太陽系中最大的衛星,具有許多獨特的特徵,包括被稱為溝槽的構造槽。 溝紋是木衛三上最古老的表面特徵,因為它們被任何直徑超過 10 公里的撞擊坑所橫切。它們可以為了解這顆衛星的早期歷史提供一個窗口。 溝渠被認為是多環撞擊盆地結構的碎片,類似木衛四上的瓦爾哈拉或阿斯嘉盆地。 最大的溝槽系統存在於伽利略和馬裡烏斯雷吉奧斯之間,即所謂的伽利略-馬裡烏斯溝槽系統,它是古代巨大撞擊的遺跡,從木衛三的一個點同心延伸。 「木星的衛星木衛一、木衛二、木衛三和木衛四都具有有趣的個體特徵,但引起我注意的是木衛三上的這些皺紋,」在該雜誌上發表的一篇論文的作者神戶大學行星學家Naoyuki Hirata 說 科學報告。 “我們知道這個特徵是由大約 40 億年前的小行星撞擊造成的,但我們不確定這個撞擊有多大以及它對月球產生了什麼影響。” 首先,平田博士意識到,所謂的撞擊位置幾乎剛好位於距離木星最遠的子午線上。 他說:「根據與冥王星撞擊事件的相似之處,冥王星撞擊事件導致了這顆矮行星的旋轉軸發生了變化,而且我們透過美國太空總署的新視野號太空船了解到了這一點,這意味著木衛三也經歷了這樣的重新定位。 根據這項研究,一顆撞擊木衛三的小行星的直徑可能約為300 公里,大約是6500…

美國太空總署的耐力任務首次測量地球的雙極電場|科學新聞

60多年前首次提出假設,雙極電場是極地風的關鍵驅動因素,極地風是發生在地球兩極上方的帶電粒子穩定流出到太空的現象。這個電場將我們高層大氣中的帶電粒子提升到比它們本來可以達到的更高的高度,並且可能以有待探索的方式塑造了我們星球的演化。 科林森 等人。報告在 250 公里到 768 公里之間存在一個+0.55 ± 0.09 V 的電位降,該電位降來自完全由電離層電子向外壓力產生的行星靜電場;他們透過實驗證明,地球的雙極場控制著極地電離層的結構,使尺度高度提高了 271%。圖片來源:美國太空總署。 自 1960 年代以來,飛越地球兩極的太空船探測到一股從大氣層流入太空的粒子流。 理論家預測了這種外流,他們稱之為極地風,激發了研究人員了解原因。 預計會有一定量的氣體從我們的大氣層中流出。強烈的、未經過濾的陽光會導致空氣中的一些顆粒逸入太空,就像水蒸氣從一壺水中蒸發一樣。但觀測到的極地風更為神秘。 裡面的許多粒子都是冷的,沒有被加熱的跡象——但它們卻以超音速傳播。 「一定有什麼東西把這些粒子從大氣中吸出來,」耐力號首席研究員、美國宇航局戈達德太空飛行中心的研究員格林·科林森博士說。 假設的亞原子尺度產生的電場預計非常弱,其影響只能在數百英里之外感受到。…

Recent Comments

No comments to show.

Catego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