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印度試圖與中國工廠規模相符的努力受到現實檢驗

作者:Shivangi Acharya 和 Sarita Chaganti Singh 新德里(路透社)—印度努力成為工廠巨頭的努力遇到了障礙:要成為全球企業對中國的可靠替代品,它首先需要與長期競爭對手做好準備。 自2020年發生致命的喜馬拉雅邊境衝突以來,世界上兩個人口最多的國家之間的關係一直緊張,儘管對電動車、半導體和人工智慧的需求激增,但資本、技術和人才的交流放緩。 在此期間,莫迪政府加強了對所有中國投資的審查,有效地拒絕了比亞迪、長城汽車等公司的數十億美元資金,並為印度企業與中國利益相關者建立了新的繁文縟節。 但現在,儘管政府提供了大量旨在促進當地生產的補貼,但由於企業仍在努力擴大製造業規模,新德里正在尋求放鬆其中一些限制。 “人們認識到,你無法成為任何主要供應鏈的一部分,特別是在高科技產品和太陽能電池、電動車等某些領域,如果不成為中國供應鏈的一部分,你就不可能做任何事情,”他說。 即使支持對中國進口設置壁壘的企業也承認需要來自北方的關鍵投入。 該國最大的鋼鐵公司金達爾鋼鐵電力公司(Jindal Steel & Power)的負責人、聯邦議員納文·金達爾(Naveen Jindal)支持對中國鋼鐵徵收關稅,但也認為需要採取務實的貿易方式。 「許多鋼鐵公司從中國進口設備和技術,」金達爾說。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鋼鐵生產國,在某些領域非常出色,但並非在所有領域都表現出色。” 現在,經過四年對中國投資和簽證的限制,莫迪總理的政府正在尋求向亞洲競爭對手靠攏,並為他的「印度製造」雄心注入新的活力。…

Recent Comments

No comments to show.

Categories